4月1日
《廣東省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
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
新聞發布會在廣州召開
廣東AI與機器人產業鏈最齊全
產業規模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廣東省副省長王勝在會上稱,廣東作為國內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鏈最齊全、生態最完備、應用場景最豐富的集聚區,兼具科技創新、先進制造、市場應用等多方面優勢。
2024年,廣東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2200億元,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業超過1500家,人工智能領域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全國第一。工業機器人產量從2019年的4.47萬臺(套)增長到2024年的24.68萬臺(套),自2020年起,連續五年穩居全國第一,初步建立涵蓋“大腦—五官—肢體”的人形機器人全產業鏈。
力爭實現“六個一批”
爭取更多創新資源落戶廣東
廣東省副省長王勝在會上透露,近期,廣東省政府制定出臺了《廣東省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12條“干貨”政策措施,力爭實現“六個一批”,加快打造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高地,爭取更多創新資源落戶廣東。
攻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支持創建國家級、省級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制造業創新中心,省財政按規定分別給予最高5000萬元、1000萬元的資金支持。
培育一批優質企業
加快培育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對該領域獲評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在省級支持的基礎上再“加碼”,鼓勵地市給予獎勵,省財政進一步按照地市獎勵資金1:1予以激勵。
部署一批高能級平臺
每年擇優支持一批開源社區和開源生態中心,每個給予最高800萬元資助。推動廣州、深圳數據交易所打造國家級數據交易場所,打造廣東數據要素集聚發展區。
打造一批典型應用場景
突出人工智能、機器人在重點領域應用賦能,組織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在教育、醫療、交通、民政、金融、安全等領域廣泛拓展應用。組織開展“機器人+”行動,圍繞工業、農業、城市管理、醫療、養老服務、特種作業等領域,挖掘開放應用場景。依托重點產業集群開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試點,每年擇優支持工業領域大模型和應用解決案例,每個給予最高800萬元獎勵。
引進培育一批優秀人才
把吸聚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所需人才作為“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的重中之重,圍繞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需求和重點任務,支持企業引進培育一批創新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在粵港澳大灣區博士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創客廣東”大賽、“越來越好”國際設計大賽中設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有關專項賽,以賽促新、以賽促創,通過大賽選拔人才,強化技術交流合作。
完善一批標準法規制度
積極推進標準體系建設,對主導制定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分別給予資助。探索創新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監管沙盒”等包容審慎監管模式,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發展聯合實驗室。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領域立法,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2025年,廣東安排“制造業當家”
相關資金262億元
“省財政每年安排100億科技專項資金,支持各行業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鏈,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歡迎更多項目積極申報。”廣東省財政廳副廳長李樹林表示,對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符合條件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重點項目,將給予配套獎勵。
近年來,省財政持續強化對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投入。2025年,省財政年初預算安排涵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在內的“制造業當家”相關資金262億元,接下來,將持續對該領域予以重點支持。
為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近年來廣東已通過省創新創業基金、產業發展基金、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等政府投資基金積極支持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項目,投資額超230億元。
人工智能和機器人
單個外資項目最高獎勵1.5億元
今年,廣東還將繼續加大對人工智能與機器人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支持力度。
廣東省商務廳副廳長孫斌透露,今年將在歐美、東盟、中東、中亞、港澳、拉美、非洲以及港澳地區等重點市場實施“粵貿全球”7大專項計劃,組織332場境外展會,帶動近3萬家次企業出海,其中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相關展會40場,對企業參加“粵貿全球”的展位費給予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即將舉辦的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將增設服務機器人專區,遴選46家機器人企業參展,其中廣東企業16家,產品涉及多個服務領域的人形機器人、機器狗等,展示人工智能最新發展成果。
為吸引包括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在內的全球跨國公司投資廣東、扎根廣東,按照廣東新一輪的外資獎勵政策辦法,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單個外資項目在政策實施期內最高可按照3%獎補比例,封頂1.5億元進行獎勵。
今年,廣東還將扎實辦好“投資廣東”100場以上產業鏈招商活動,推進場景招商,加大對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標志性項目招引。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